全国疟疾日|还在不停"打摆子"?了解怎么才能不被"疟"

来源:国医堂 点击: 发布时间: 2024-04-25

 

一、疟疾及其全球现状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感染后会出现周期性的寒战、高热、出汗,通常会在被叮咬10天至15天后显现,后期会出现全身发冷、发热、多汗的周期性发作,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仍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疟疾报告2023》显示:2022年,全球85个国家估计有2.49亿例疟疾病例,比2021年增加500万例,比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前的流行水平高出1600万例,其中60.8万例死亡。

相比2000年,2022年全球疟疾发病率下降28%,死亡率下降50%,避免了21亿例疟疾病例和1170万死亡病例。大部分被避免的疟疾病例(82%)和死亡病例(94%)发生在世卫组织非洲区域。
不过,自2017年以来,全球疟疾防控步伐趋于停滞。
2022年,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均略有上升。相比2021年,2022年全球新增500万疟疾病例,总计约2.49亿例;全球疟疾死亡病例为60.8万例,较2021年(61万例)基本持平,比2019年增加3.2万例。2022年全球94%的疟疾病例(2.33亿例)、95%的疟疾致死病例(58万例)发生在非洲区域。

尼日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坦桑尼亚、莫桑比克4个国家的疟疾死亡人数占到全世界一半。

二、疟疾新趋势、地球气候变化与五运六气周期

与往年相比,2023年的《世界疟疾报告》首次强调,气候变化已对疟疾传播和负担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值得关注。
“不断变化的气候对疟疾防治构成了重大风险!”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
气候变化首先会对传播媒介蚊子的生存和繁育造成直接影响。蚊子的理想繁殖和存活温度为20至27摄氏度。气温上升可能让原本较为凉爽、疟疾稀少的地区,变得适宜蚊子生存,进而导致疟疾流行。《报告》指出,最近几十年来的数据证明,气温的升高已导致疟疾开始在非洲高原地区传播,而这些地区原本没有疟疾。

2022年4月,尼日利亚,人们在拉各斯排队等待接受疟疾检测。(新华社发)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也会直接影响疟疾防控。《报告》指出,2022年,极端天气致使巴基斯坦降雨过多,洪水泛滥。洪水过后的积水为蚊子提供了理想的滋生地,致使该国暴发疟疾疫情,全年病例总数比2021年增加210万。洪灾还破坏了当地医疗设施,造成受灾地区的数百万人无法获得医疗服务,大大增加了疟疾死亡人数。
此外,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乌干达的病例数也显著增长。
从五运六气的周期性规律来看,疟疾的这一变化趋势有一定的必然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顾植山先生的著作《疫病钩沉——从运气学说论疫病的发生规律》收录了清代儒医陆九芝《大司天三元甲子考》,其中指出公元1984-2043年这60年为第79甲子下元,大司天为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风火相煽”的六十年,是各种疫病的高发期。
2014年以后恰逢此甲子进入后半程,即少阳相火当令,且2014-2023这10年又是此大司天的第四步气少阴君火,火政主令,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更助长了疟疾等温疫的发生发展。
 

三、我国抗疟现状


2020年我国成功实现了消除疟疾的目标,2021年6月30日,我国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无疟疾认证。
       
虽然我国已无本土感染疟疾病例,但全球消灭疟疾仍然任重道远,我国也仍然有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引起本土传播的风险。近几年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疟疾发病在局部地区尤上升趋势,加强疟疾防治、防止其卷土重来具重要意义。
2007年5月,第六十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2008年起将每年4月25日或个别成员国决定的一日或数日作为“世界疟疾日”。我国结合实际情况,决定将每年4月26日定为“全国疟疾日”。

四、如何预防疟疾

在疟疾高发地区,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感染。

  • 尽量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黄昏和夜晚)到野外活动。
  • 户外活动时,要穿长袖衣服和长裤,皮肤暴露处可涂抹驱避剂。
  • 睡觉时使用蚊帐,房屋安装纱门纱窗,室内喷洒杀虫剂或点蚊香,尽量避免蚊虫叮咬。
  • 一旦出现发热或类似感冒症状,应立即到当地医院就诊,主动告知医务人员旅行史,并及时开展疟原虫检测。

五、中医对疟疾的认识与防治

疟疾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中的《素问·疟论》设专篇详细论述了“疟”的病因病机、病位、治疗等,“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神农本草经》记载常山、蜀漆有治疟功效。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记录了瘅疟、温疟、牝疟等不同类型疟疾的辨证论治,其所列之鳖甲煎丸至今仍为临床习用。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首先提出瘅疟的名称,指出其病因为感受山岚瘴毒之气,并明确提出青蒿为治疟要药。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正是受到《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的启发,通过乙醚冷浸法低温提取,获得了青蒿素,为世界人民防治疟疾作出了重大贡献。屠呦呦因此在1979年获得“国家发明奖”,1995年获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同年以“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的身份出席“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2011年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年1月获得“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科学瑰宝,中医药防治疟疾积累数千年经验,历史悠久,优势突出。疟疾的中医辨证治疗以祛邪截疟为基本治则,具体又将疟疾分为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等类型,分别以柴胡截疟饮、截疟七宝饮、白虎加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清瘴汤、不换金正气散、何人饮等方剂治疗。
 
(本文所列方药,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作者简介:

姜东海,工学、医学双硕士,执业中医师,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顾植山名老中医工作室学术继承人、学术秘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传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专家协作组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高级师资,安徽省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专委会秘书。作为主要整理者参与出版运气专著——《顾植山运气医论选》。临床善用龙砂医学流派特色诊疗技艺,以五运六气理论为指导应用经方、三因司天方、龙砂膏方及龙砂开阖六气针法等,调理亚健康、治疗各类疼痛症、内外妇儿、肿瘤、抑郁症等各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