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家对温病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来源:国医堂 点击: 发布时间: 2020-07-28

作者:岳冬辉⊙编辑:智予

新安,是传统对安徽徽州地区的习称,包括歙县、黟县、休宁、绩溪、祁门、婺源,位于黄山南麓。新安医学是中医药界对这一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医学流派的总称,有着渊远流长的学术基础和丰富的文献资源,是中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1。新安医学对中医各个学科领域的贡献颇硕,一直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现就新安医家对温病学的贡献阐述如下。

1.阐发丹溪温疫理论的方广

方广,字约之,号古庵,明代嘉靖年间休宁人。精医学,私淑朱丹溪,对《丹溪心法》推崇备至,潜心研究,历时五年,于1536年著成《丹溪心法附余》,书中阐发丹溪理论亦颇多发明,尤在温病方面独有创见。

1.1 提出温疫毒气从鼻口入内

方氏在温疫侵犯途径上提出毒气从鼻口入内的观点。他在《丹溪心法附余》中将大头瘟、冬温病、岭南诸病等统列治法,综合阐述,并在岭南诸病中提出“春秋时感山岚瘴雾毒气……,毒气从鼻口入内”,这与吴又可的“邪从口鼻而入”的观点一致。方氏有关温疫的论述对清代歙县医家郑重光和休宁医家汪文绮的学术思想有一定影响。

1.2 重视运气变化和人体正气对温疫的影响

方氏认识到运气条件变化与温疫发生的相关性,并在重视运气变化对温疫影响的同时亦不忽视人体正气的决定性作用。他在临证中观察到温疫流行也有不病者,凡易受疫邪侵犯者多为虚者感邪。强调人体正气不足是温疫发生的内在基础,运气变化是温疫发生的外在条件。对于一人受病,阖家被传染者?他指出病气从口入疫疠毒气太甚,超出人体正气防御能力而受病染之。这与《素问·刺法论》强调:“……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的疫病理论可谓一脉相承。

1.3 主张温病治疗宜清热养阴

方氏阐发了朱丹溪养阴清热理论,提出温病为外感内伤触动郁火而发,治疗时宜清热养阴。若症状初起表现为表里俱热,此时宜用凉隔散、双解散等而解之以存阴;如里热盛则以大柴胡汤、承气汤类治以苦寒泻热以坚阴。后世温病学家不断发挥温病清热养阴法则之意。叶天士治温病以保津液为要;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格外强调以保阴为第一要义的学术思想;柳宝诒指出温病治疗“当步步顾其阴液”;近代医家吴锡璜亦强调治温病宜刻刻顾其津液等。方氏温病之清热养阴思想可看作是后世温病学家重视温病顾阴法则的发端。

2.创立新感温病学说的汪机

汪机(14631539),字省之,号石山,明•弘治、正德间新安祁门人。汪氏世代业医闻名新安,撰写多部医学名著,尤以《石山医案》、《运气易览》等著作,对温病学研究有其特色。

2.1 提出温病“新感”学说

汪氏提出了有别于“伏寒化温”的“新感”温病学说。他强调“有不因冬伤于寒而病温者,此特春温之气,可名曰春温。如冬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伤暑相同,此新感之温病也。”新感温病学说的提出充实了温病发病学内容,对后世温病学发展贡献很大汪机之“新感”温病学说很快就被后世医家接受和运用。明代歙县医家程敬通有“温邪袭肺,咳甚;入胃,渴甚”的论述,后人程曦注释此为“新感”之风温,非伏气之春温;吴又可等温疫学派的疫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也是建立在汪氏“新感温病”学说的基础上;至今汪氏“新感温病”说仍被高等中医院校温病学教材采用。

2.2 倡营卫论对卫气营血辨证深有影响

汪氏以《内经》气血营卫立论而首倡“营卫论”。 汪机的营卫论着重阐述营气,提出营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营气指营,对卫而言;狭义的营气指营中之气,对营中之血而言。从广义的营气概念出发,汪机认为营气虚是始生百病的根源,所以他临床治疗力倡补气而擅用人参、黄芪,对参、芪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汪机的营卫论是其补气培元思想立论的基础,对后世叶天士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法有着重要的影响。

3.创立卫气营血辨治理论体系的叶桂

叶桂16671746),字天士,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清康熙乾隆年间苏州人,祖籍新安,其祖父自歙迁吴家学渊源有自,新安医学的影响,为其习医打下坚实基础,后成为温病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温热大师叶氏医学成就卓著,创造性地提出很多新理论、新方法,对中医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1医学成就渊源新安

叶氏医学成就渊源新安。其祖父、父亲均为新安名医,处方用药以轻、清、灵、巧见长,源于新安医学的时方轻灵派,成为江南中医辨证遣药一大特色。叶氏常与徽州人氏相互考订药性,与徽商往来甚密,这对其医学成就有着一定影响。新安名医汪机及孙一奎等重视营卫之气的固护及其在温病方面的论述和治疗经验,对叶氏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的形成大有助益,而叶氏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亦是对汪、孙二人重视营卫之气思想的继承与发挥。程敬通的“温邪袭肺”论,启发了叶氏有关“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等论述的提出。

3.2学术思想影响新安

叶氏学术思想亦影响新安医家对温病的阐发。叶氏的“邪伏少阴”说对清代歙县医家汪宗沂影响很大。汪宗沂尊崇叶氏之说,提出伏邪温病是外邪先受,引动伏热而发病,并丰富了治温内容,对温病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4.博采众长融合古今的程门雪

程门雪(1902—1972),又名振辉,字九如,号壶公,江西婺源人,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程氏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对伤寒、温病有深邃的理论造诣,博采众家之长,融合古今方药,善治热病和疑难杂症,处方简洁,用药精当,对中医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4.1 主张寒、温统一

程氏深得伤寒和温病理论精髓,主张把伤寒和温病对热病辨治理论相统一。他一生崇奉张仲景和叶天士,强调学伤寒、温病必须相互联系。程氏认为《温热论》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温热病证治和方药应用上,是对伤寒六经辨治的补充,两者不可孤立认识。早年他在《未刻本叶氏医案》评注中指出:“天士用方遍采诸家之长,而于仲师圣法用之尤熟。……叶氏对于仲师之学极有根底也” 2。因此,他决定从叶天士入手,以跻仲景学术之室,融会伤寒、温病证治方药,而成为统一伤寒与温病的先行者,这对现代中医热病学的创立具有较大的影响。

4.2 温病运用苦寒药有独到见解

程氏认为治疗温病应较少单用或重用苦寒药。因为苦寒药用之不当,容易伤阴。他对于温病中常用的几味苦寒药作了分析阐述,指出:“苦寒药中之山栀、黄芩、黄连,运用时是有区别的。初起有表邪,宜用山栀,往往与豆豉相配,因山栀有透达的作用;第二步用黄芩,或认为不宜施用过早,以免有遏邪之弊,但亦不必过于拘泥,如温病一开始以口苦为主症即可用,再如葛根芩连汤中即用于表证未解,挟热下利之初期;至于黄连,对心烦、舌红、呕吐之症,尤为相宜”2。对于黄连阿胶汤中用黄连的理解,他认为在于配合精当。温病之后余热未清,阴血未复,用黄连、黄芩以清热,阿胶、白芍、鸡子黄以滋补阴血,强调此方主药是阿胶而不是黄连。他还指出温病虽易挟湿,但温重(苔黄腻,或边尖红绛)时只能重用苦寒药,因为苦能化湿,寒能清热。如黄白腻苔,除用苦寒药外,应配合厚朴、橘红等燥湿之品。程氏这些临证用药心得值得借鉴。

4.3 推崇《温热论》理论但不拘泥

程氏对叶天士《温热论》十分崇尚,尤对“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论断推崇备至,并付诸实践,指导临床遣方用药。但对 “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液”等观点却不赞同。他认为柴胡、葛根为退热佳品,临床自有用途,如陶节庵柴葛解肌汤即是;如兼阴虚者可配益胃、养肝之品,如张景岳归柴、葛柴等配伍2。见其学术研究上严谨求是的精神。

5.倡导寒温并重并用的王乐匋

王乐匋19211998),笔名老匋,别名默庐,安徽省歙县人,“新安王氏医学”第五代传人,国内著名中医学家,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温病学科带头人之一,论著丰硕,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王氏除对张景岳、陆九芝、尤在泾等各家之说悉心研究外,尤其对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作了深入的探究,对温病学有着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临证见解。

5.1 主张寒温并重与寒温并用

理论上寒温并重。王氏认为伤寒和温病之间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理论上同等重要。由于历代医家的学术偏见,长期以来,形成了所谓“寒温对立”、“寒温之争”的局面。他认为伤寒学说是继承发展《内经》“热论”的辨证施治而形成的;温病学说则是在《伤寒论》及临床客观实际的基础上,补充发展了伤寒六经分证中的热证辨治理论,而形成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经过后世温病医家对外感热病论治的补充和创新使温病学说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3

临床上寒温并用。王氏于临床中亦非常精妙地运用寒温并用的治法。无论外感内伤,凡本虚标实或寒温相杂者,根据具体情况,均考虑寒温并用,即于寒队药中少加热药,或于热队药中少加寒药,又谓“反佐之法”。

5.2 阐发吴鞠通护阴与化湿治温纲领

王氏精研《温病条辨》,总结全书论治温病之精华,于护液与化湿发挥最详。治温热类温病强调护阴。王氏认为温病处理得当与否,预后良恶,常以津液存亡为准则3。吴鞠通以上、中、下三焦分证,其证治过程均以“护阴”为原则。温病初起透邪三方桑菊饮、银翘散、白虎汤,均为辛凉之剂。王氏认为温病虽然忌汗,却又必须借汗以出路,辛凉透邪之法足以适应。如初起误用辛温之剂发汗,此汗出必张其焰而耗其阴。王氏对吴鞠通里实用下法时强调两点注意:“一是因液少而溺少,务在滋其液。二是对苦寒之药要慎用,苦寒虽能泻火,却更劫其液”3。当温邪伤及肝肾之阴时,务以复脉汤为主方急救肝肾之阴。

治湿温病强调化湿。王氏指出湿之伤人,伤脾胃之阳者十之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医者对此应有所识辨可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湿温证候,表现于上焦的比较短暂,而主要是中焦,故湿温病的各种治法当于中焦求之,而芳化、苦燥、淡渗为湿温病之常用治法。王氏指出湿热合邪之证苦寒之剂不必忌;又湿邪常以小便为出路,淡渗一法亦不必忌。

5.3 推崇柳宝诒治伏温精要养阴与泄热

王氏对柳宝诒伏气温病有深入研究,颇有体会,提出柳氏治温之精要为养阴与泄热。他对柳氏伏气温病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探究,在“柳宝诒对伏气温病的认识与发挥”一文中,关于伏温的概念、成因、邪伏部位、伏温发病特点、临床诊断以及伏温证治等方面均作了详细阐述。王氏认为阳盛阴虚为伏温内发邪机的特点。冬寒一旦酝酿成温,是为阳邪。阳盛者,阴必虚,而阴虚者,阳邪反盛。故养阴与泄热为治疗伏温两大法门4

王氏对温病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临床证治中。临床上他注重既多见又难治的病症,善调脏腑,善通经络,追本穷源,扶正祛邪,以条达木郁为常法。药性专长,求辨证切合病情;医患相得,促正气以抗病邪。从其临证治验中的治医风格看到王氏临证立法处方,乃渊源有自,并能结合实际,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

总之,新安医家在温病学发展成熟中有着重要的贡献。温病学形成之时,正是新安医学兴盛之期。明、清时期温病学有了蓬勃的发展,许多医家在继承、总结前人有关温病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实践体会,创造性地总结出一系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从而使温病学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这其中不无新安医家的学术贡献和积极探索。也正是此时新安医学的成就和特色格外受人关注,其区域优势显得尤为突出,成为中医学的一个亮点。正是由于温病学与新安医学兴盛时期的密切关联,因此,研究新安医家对温病学的贡献,更能体现新安医学突出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王键.新安医学的成就与特色[J].合肥: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8:3-22

[2]张建中,严世芸,施杞.著名中医学家:程门雪 黄文东[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11

[3]王键,吴毅彪,任何,吴南民.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著—王乐匋[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9

[4]王乐匋.柳宝诒对伏气温病的认识与发挥[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3,(2),5~8

上一篇:没有了